南海近5年油气勘探进展与启示(下)

作者:张  强  吕福亮  贺晓苏  王  彬  孙国忠
(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


2勘探启示

2.1深水区已逐渐成为南海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过去南海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于浅水区,但对近年新发现油气藏进行统计分析,深水区油气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正成为南海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此特征从近年南海周边勘探形势也可以体现出来(表1)。如近年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一系列深水沉积油气藏发现、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陆续有勘探突破。同时深水区已成为南海南部文莱—沙巴盆地近年油气发现的主要区域,此区域也正成为未来马来西亚石油工业的支柱之一。

从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也能体现出,近5年南海共计新增探明可采储量7.41×108 t油当量,其中与深水沉积体相关的油气藏储量达4.09×108 t油当量,占近年新增总探明可采储量的55%(图2),可见深水区已成为南海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因此加强南海深水区油气地质规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2深水沉积学与深水油气地质学进步带动了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突破

勘探实践的突破都有地质理论指导,同时勘探实践又对地质理论进行验证,两者相辅相成,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也不例外,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勘探突破就是两者结合的典型案例。琼东南盆地从1983年发现崖13-1气田至2010年约27年时间几乎无任何重大发现,期间包括多家国际大型油公司都以失败告终,综合分析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烃源岩高—过成熟,不利于晚期成藏。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最大埋深超过10000m,且地温梯度高,平均达45℃/km。经热模拟表明,烃源岩处于过成熟阶段,不利于晚期生烃成藏。

(2)琼东南盆地规模储层欠发育。由于琼东南盆地最大物源区为海南岛,物源供给有限,大型三角洲欠发育,致使规模有效储层欠发育。前期多口钻井也体现出储层物性差,以扇三角洲砂岩为主。

(3)上构造层缺乏垂向运移通道,不利于油气纵向输导。由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中新统发育超过2000m的海相泥岩,下构造层油气要突破该套泥岩运移至上构造层存在较大风险,早期YC35-1-2井钻探失利就是验证。

通过地质理论攻关,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地质条件提出新认识,认为该盆地深水区具备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具体体现在:

(1)针对烃源岩过成熟问题,认识到南海深水区以煤系烃源岩为主力烃源岩,研究认为优质煤系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凹陷边缘而非凹陷中央,间接避免了埋深过大,且超压抑制生烃,利于煤系烃源岩晚期生烃成藏。

(2)针对缺乏规模优质储层问题,以源—汇理论为指导,认识到南海西北部发育大规模红河—越东秋滨河海底扇—深水峡谷水道体系,且对其沉积机理与演化模式进行了详细刻画。中央峡谷体系是发育于南海西北陆缘一条重要的深水沉积物输送通道,是深水区粗碎屑堆积带。中央峡谷平面上可分为头部、主体部分和尾部3个区带,每个区带具有明显不同的沉积构成特征。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沉积充填主要发育两种沉积类型,即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和块体流沉积复合体。其中,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主要分布于峡谷早期和中期,块体流沉积复合体主要发育于峡谷晚期。研究认为中央峡谷形成于晚中新世,而其中粗碎屑浊积水道沉积主要源于越东方向,细碎屑块体流沉积主要源自于盆地北部陆坡体系。中央峡谷发育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中央峡谷形成—侵蚀阶段、中央峡谷主要充填阶段和中央峡谷充填—消亡阶段。以上沉积过程在琼东南盆地形成长450km、砂体平均厚度超200m的多期水道复合体,构成良好的油气储层。

(3)针对上构造层油气运移问题,认识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普遍发育超压,超压的存在导致热流体底辟发育普遍,进而造成微裂隙发育,成为油气垂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图6)。

以上地质问题的解决,直接带动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突破,因此与勘探实践相结合的地质理论创新在油气勘探中尤为重要。

2.3位于源上或源侧的生物礁是南海中南部盆地最为现实的勘探目标之一

与生物礁相关的岩性油气藏一直是南海重要的油气藏发现类型,南海最大的气田Natuna气田可采储量达1.3×1012 m3,其成藏直接与生物礁相关。特别对于南海中南部盆地,由于纬度原因,中新统生物礁整体较南海北部发育,生物礁岩性油气藏是这些盆地勘探的重中之重。

曾母盆地截至2015年累计发现油气藏139个,探明可采储量为29.7×108 t油当量,其中生物礁岩性油气藏66个,探明可采储量为26.5×108t油当量,占盆地总探明可采储量的89%,近5年油气发现趋势也不例外,生物礁岩性油气藏新增探明可采储量占该盆地近5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的92%。

通过对南海已发现的生物礁岩性油气藏解剖发现,其成藏主要为下生上储模式,即直接位于源灶上方或侧方的生物礁通过断层沟通垂向输导成藏。生物礁位于源灶上方的成藏案例如曾母盆地南康台地生物礁油气田群,生物礁直接位于烃源岩之上,通过断层将渐新统烃源岩生成油气近距离输送至中—上中新统生物礁成藏(图7)。生物礁位于源灶侧方的成藏案例如北巴拉望盆地生物礁油气田群,生物礁发育于生烃凹陷边缘,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断层近距离垂向输导至中新统生物礁成藏(图8)。

通过对所发现的生物礁岩性油气藏平面分布研究,并结合其勘探历程发现,生物礁岩性油气藏一般具“成群成带”分布特征,往往只要一点获得突破,立即带来周边大规模发现。如曾母盆地南康台地分布着200多个礁隆构造,从1968年发现第一个生物礁油气田E1-1X至今约50年时间,在南康台地先后发现66个生物礁岩性油气藏,且近5年仍然是该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区域。

南海中新统分布着大面积的生物礁碳酸盐台地,具备形成生物礁油气藏潜力。特别对于越南近期在莺歌海盆地至尊地垒发现118-CVX-1X生物礁气田应引起关注,该气田气可采储量为566×108 m3,紧邻西沙碳酸盐台地区,侧面证实西沙中新统碳酸盐岩具备油气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2.4南海西北部海域前古近系潜山储层是潜在的重要勘探层系

对于南海前古近系勘探潜力关注很早,但未引起足够重视。2014年越南在莺歌海北部前古近系石灰岩储层连续获得突破,虽规模不大,但仍然不能忽视其勘探潜力。通过对典型油气藏解剖认识到前古近系潜山成藏模式为典型的新生古储,即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至前古近系潜山石灰岩成藏(图9)。南海北部广布着残留特提斯沉积,分布着大面积前古近系石灰岩地层,越南在南海北部石灰岩潜山勘探获得连续发现,预示着该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2.5差异压实岩性体和上倾尖灭体构成与深水沉积体相关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通过对已发现的与深水沉积体相关的油气藏解剖发现,圈闭类型以差异压实产生的上凸透镜体和上倾尖灭地层圈闭为主。如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差异压实岩性圈闭和文莱—沙巴盆地深水朵体圈闭(图10),因此深水区油气勘探应以深水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结合地球物理多属性提取综合识别圈闭分布。

3结论

南海油气勘探前景广阔,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从周边国家近5年油气勘探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近5年,南海共发现各类油气田111个,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02×108t、天然气可采储量8893×108 m3。油气主要分布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等盆地,以及南海中南部湄公、万安、曾母和文莱—沙巴等盆地;以三角洲、扇三角洲砂岩为储层的构造型油气藏最多,但以深水沉积体为储层的岩性油气藏储量最大;油气主要富集于中中新统,其次为上新统与上中新统。

(2)深水区已逐渐成为南海下一步勘探主战场和新增储量接替区;以深水沉积体为储层的深水沉积岩性油气藏和以生物礁为储层的生物礁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南海新增储量的主要贡献者。

(3)直接位于源上或源测的中新统生物礁是南海中南部盆地最为现实的勘探目标,同时应重视南海西北部前古近系潜山油气勘探;差异压实岩性体与上倾尖灭体是陆坡深水区深水沉积体相关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来源:中国石油勘探 2018年1月)

———-END———-

往期精彩:
————————————————————————
行业展望:

南海近5年油气勘探进展与启示(上)
中海油油气勘探新进展及展望(上)
中海油油气勘探新进展及展望(下)
中石化近期勘探进展与资源发展战略(下)
中石化近期勘探进展与资源发展战略(上)
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下)
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上)
中石油近期油气勘探进展及前景展望(下)
中石油近期油气勘探进展及前景展望(上)
低油价以来降本增效对创新改革的启示
极地冷海钻井技术挑战及关键技术
第三次重大能源革命会终结油气行业吗?
中国天然气行业2016年回顾与2017年展望
中国盐穴储气库建设关键技术及挑战
替代能源发展对我国石油需求影响分析
低油价背景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思考
智能化—世界油气工业发展大趋势
海上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自动化钻井关键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
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现状、挑战和“十三五”发展方向
全球油气管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海洋石油装备现状分析与国产化发展方向
油气田地面工程科技攻关进展及发展方向
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现状及发展研究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