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名志:柴达木盆地

首页 论坛 【生活•工作】 ⋙ 八卦•百科 石油地名志:柴达木盆地

正在查看 1 条回复
  • 作者
    帖子
    • #4092
      老油子
      版主

      这些地方地图上没有。这些地方教科书里也找不到。这些名字,刻在石油人的心上,印在石油人的脑海里,挥不去,也抹不掉。这些地名,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见证,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的骄傲……

      【冷湖】 一湖日光耀神州

        中国石油援建的冷湖饮水工程。

      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阿尔金山南麓戈壁滩上。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9万,是新兴的石油工业城镇,建有炼油、发电、机修、汽车修配、制氧等工业。公路通大柴旦、茫崖及敦煌等地。

      这里原本很少有人,因为有一个淡水湖,湖水很凉,石油人叫它为冷湖。

      通往冷湖的道路,艰辛不易。从高原古城西宁出发,乘车一路往西,翻过日月山,越过青海湖,穿过小片的绿洲和广袤的沙漠,在苍茫天地间感受着漫天的尘沙和高寒缺氧的考验,直到暮色时分远远地看见一片灯海涌来:冷湖到了。

      这里不过是中国西部内陆腹地一个偏远小镇,平均海拔高度2800米,北高南低,属高原凉温带干旱、极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间比素有“日光城”之称的拉萨还多600多个小时,是我国日照最多的地区。

      说是小镇,可这里曾经有过的荣耀一度光照神州。上了年纪的人常常会告诉你,冷湖的历史并不长,长期荒无人烟,历史上从未设过行政建制,是整个柴达木盆地历史的体现与缩影。直到1954年,632地质队和石油地质勘探队先后深入到赛什腾山下,在这块亘古无人的戈壁滩上,留下了第一行足迹,找到一个大面积油田。他们最开始的落脚点,就是日后的老基地。

      离老基地西北约1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淡水湖。湖水很凉,游牧的蒙古族牧民叫它昆特依,石油人则命名为冷湖。倘若在初夏时节涉足该湖,会看到青青的芦苇,茵茵的水草,野鸭在湖中嬉戏,云雀在天空欢唱,阿尔金山的雪峰倒映在宝蓝的湖中,这一切构成了高原盆地奇特而美妙的湖光山色。

      由一个小湖而成油田,又由油田而建起城镇,冷湖,是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过初期的勘查之后,地质工作者发现这一地区有成片的地质构造。就从冷湖湖畔开始,自北向南按顺序命名为冷湖一号、二号……七号构造。而地理上的冷湖镇,是由老基地、四号、五号三个小镇组成,各自相距十几千米,以交通班车来回联系。

      1958年9月13日,冷湖五号构造一高点上的地中四井,在钻达650米深度后,一股巨大的油柱喷涌而出,冲天而起,连喷三日三夜,一天的喷油量高达800吨,原油流得满谷满坑。苦于没有储油设备,一时也拉运不出去,探区指挥部组织人员筑堤储油,围成了一个油海。远在玉门的“石油诗人”李季闻讯后,当即赋诗一首:《一听说冷湖喷了油》——一听说冷湖喷了油,人人争把喜讯传:盆地原是聚宝盆,柴达木是祖国的大油田……

      地中四井的喷油,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放了一颗大卫星,也使冷湖风云际会,豪杰毕至,迅速崛起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石油城镇,在万里沙漠上展露出一个亲切而迷人的笑容。

        地中四井纪念碑。

      1959年年初,青海石油勘探局从大柴旦迁至冷湖镇,并改名为青海省石油管理局。同年9月成立冷湖市。1964年,撤市改镇至今。镇人民政府驻新四号基地。

      那时,冷湖有三个大基地:老基地——运输处、机修厂、器材处;四号——局机关、研究所、总医院;五号——油矿、钻井处、水电厂、炼油厂。所谓“四号”“五号”是地质构造的编号,以此作了地名;而老基地——最早的基地之意。三个基地大致在一条线上,四号居中,五号居南,老基地居北,每天有多趟交通车往返行驶。靠着两个小时一趟的交通班车联系,冷湖人在三区之间走亲访友,寻觅老乡。每个基地有近万人口,有医院、学校、电影院、商店、书店、粮站、邮局、银行各一个,没有公园、派出所、市场等。因为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商店,由冷湖矿区贸易公司经办,所以大家都把商店叫作公司,到公司去,即到商店去。

        冷湖四号。

      虽然偏居一隅,离都市和内地过于遥远,但冷湖却正当要冲,几条公路同时汇集于镇中长街。敦格215国道、茶茫315国道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呈交叉状态,从冷湖境内南北两侧通过。东经德令哈至西宁,西过茫崖可到新疆,南下格尔木直达西藏,北出当金山口至甘肃敦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交通枢纽。正因为地理位置好,所以这里饭馆的生意也好,每日里经过冷湖的几百辆车,总是能给这些饭馆的小老板们带来好运气。

      就文化来说,冷湖没有自己的特色。五湖四海的拓荒者来到这里,形成了一种杂交文化,集中体现在吃食上。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遍布每个家庭。随便走进谁家院子,都能见到一种新的吃法。四川的麻婆豆腐,陕西的油泼辣子面,湖南的辣子炒小鱼,北京的炸酱面,河南的胡辣汤,诸如此等,均在各家饭桌呈现。而其他方面冷湖也是来者不拒,精华与糟粕,崇高与通俗,优雅与粗蠢,源源不断地冲击着这块新的文化滋生地。

      冷湖的自然条件极端艰苦,2700多米的高海拔,水烧到90摄氏度就沸腾,空气稀薄、干燥,降水极少,是全国年降水日数最少的地方。但沙漠里有时也有迷人的景象。在晴朗的夏天,举目遥望,可以看到远处空气的流动,仿佛有一条河、一个村庄、一片树林,令人神往。孩子们常去追逐这“河”“村庄”“树林”,奔跑许久,仍在远处,不曾靠近一步,继续追逐,直至天气变化、“大河”消失,才心有不甘地返回。

      冷湖没有植被,遍地是沙,找点土不容易。也因此,绿色在这里显得极其珍贵。早先建工人俱乐部时,人们为了在金沙漫漫中增添一星生活的色彩,就把屋顶的铁皮全部油漆成了绿色。这是一种令人流泪的象征。后来,城镇初具规模后,人们便在街道两旁围出一块空地,从200多千米外的敦煌拉来黄土和树苗,栽培下几代冷湖人对绿色的憧憬和对理想的热望。几年过去了,在人们的精心培育下,这些价值昂贵的树苗终于长成了西部世界常见的高大乔木,迎风招展在清冷的街头。它们是冷湖人的象征,也是冷湖的风景。

      冷湖的天空很多时候是湛蓝湛蓝的,据气象资料介绍,冷湖是全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地方,但风沙很多,刮风时,沙子打在脸上像针扎似的。在发现石油之前,冷湖不仅人烟罕见,连野生动物、植物都难看到,似乎没有生命。直到今天,那里仍然没有农民、没有牧民,除了石油,没有别的产业。

      当尕斯库勒跃上百万吨大油田的台阶后,冷湖那个地方对于许多人来说,正在逐步成为过去的印象。如今,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所有的光荣已成为历史,所有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自从1991年青海石油管理局搬迁到敦煌后,冷湖就大大地衰败了。在老基地、五号,满目凄凉,一片废墟,所有房子都被揭了顶、挖去了门窗。不仅地面上一切有用的东西被拆走,剩下一片残墙断壁,连埋在地下的管子都不能幸免,基地到处都是挖走管子后遗留的深沟。只有四号还略显繁华,冷湖油田管理处的招牌竖立在原局机关大楼楼上,镇文化馆、电影院、商店、邮局、养路段还在,主街两侧的房子还都完整,但多数门窗都已用砖堵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宫还在,门窗也已用砖堵上。

      冷湖,有过辉煌,曾是全国四大油田之一;有过低谷,曾是全国产量最低的油田;现在已走向衰落。但它还会再兴旺起来。青海省即将开始改造通往冷湖雅丹地貌区的道路,使这一奇特地貌变成旅游者的乐园。此外,冷湖的海市蜃楼景色,冷湖的石油基地,都是值得观看的风景。地中四井如今依然高高耸立在冷湖五号构造上,它是青海石油工业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柴达木石油人在世界屋脊上用青春、热血、汗水、智慧树起的一座惊天地泣鬼神的巍峨丰碑!

      【南八仙】 柴达木雅丹地貌

        南八仙油田附近的雅丹地貌。

      位于冷湖以南的南八仙原来是315国道上的一个重要停靠点,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在南八仙雅丹地貌深处,坐落着青海油田冷湖油田管理处南八仙试采作业区。

      1955年,一支由8个人组成的女子测量队在冷湖至大柴旦的途中工作。一次,工作结束返回营地途中遇到风沙,迷失了方向。想沿着上班来时的脚印走,脚印又被流沙覆盖,她们只得在野外露宿。柴达木昼夜温差大,露宿在野外的她们又遇上风沙,饥饿、干渴、寒冷一起向她们袭来。等到第三天,寻找她们的其他测量队员发现她们时,8个姑娘已经牺牲在那里。为纪念8位女烈士,柴达木石油人就将这里起名为南八仙。

      现今的南八仙,因雅丹地貌而闻名。这里的雅丹地貌是柴达木雅丹地貌的集中分布区,也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观之一。

      南八仙的雅丹地貌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20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风蚀土林群。这里的雅丹地貌是几千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盐和沙凝结地壳被烈风侵蚀雕塑而成,分布面积达千余平方千米。走进其中,那些奇形怪状、高低不一的小山丘,有的像骏马、骆驼;有的像欧洲中世纪城堡、草原蒙古包……千姿百态,十分壮观。因其奇特怪诞的地貌,飘忽不定的狂风,由于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诡秘异声,再加上当地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视为魔鬼城、迷魂阵,别具一格。

      现在,这里成了柴达木盆地探险旅游的经典景点。2000年以来,穿越柴达木的汽车、摩托车拉力赛“魔鬼”线路就曾选定这里,各路好手在这里一显身手。

      【花土沟】 青海省的小上海

        花土沟生产基地北山。

      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花土沟,北部与库木塔格沙漠交界,东与冷湖镇接壤,西与茫崖镇相连,南接格尔木。

      很多没有到过花土沟的人会误以为这里一定是开满鲜花的山沟。实际情形是连草都不长。放眼望去是一片又一片的土山,因为泥岩地貌呈现出一种花纹状,将山切割成一条条似花纹的深沟。1954年,第一支来到这个无名之地的石油地质大队队员们,根据这里地层露出的不同色彩,为其取了个漂亮的名字——花土沟。而附近的狮子沟、犬牙沟也都是这么来的。

      花土沟是一个镇,设立于1985年。一条雪山融水形成的小河流过,尽管水量不大,但滋润了整整一镇子人。没有高楼大厦,街道两边都是较低的两三层小楼房与土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石油催生的小镇。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发现并命名的油砂山,到50年代中后期第一批进入柴达木盆地的新中国找油人,再到1958年6月23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构造花土沟高点,3292钻井队所钻的花2井完钻后大量喷油,日喷油100吨以上,花土沟里油香四溢,原油顺着山沟一直流到很远的地方……一部花土沟的发展历史,见证了新旧中国的石油发展历程。后来,油砂山、砂西、尕斯库勒等一批油田相继诞生,使花土沟进入百万吨级油田行列。

      因为淡水资源很稀缺,所以花土沟不种植粮食和蔬菜,也没有防风林。镇里以石油职工和家属为主的五六万人口,吃的东西全部从500千米以外的甘肃敦煌用卡车拉过来,物价很高。曾经一片荒漠的花土沟镇如今已成为青海油田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是茫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青海省的小上海。

      (来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策划:常 斐 王晓群 文/图:青海油田记者站) 

    • #4104
      pyghlkn
      参与者

      我竟然看完了,“青海省的小上海”,哈哈,有时间要去冷湖这个地方看看去。

正在查看 1 条回复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