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杀熟”行为,正把中印逼到一起

1960年9月,为反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和共同的利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OPEC,欧佩克)。此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几内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加蓬、赤道几内亚等国相继加入,目前其成员国已经扩大到14个。

成立之后不久,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OPEC很快就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一直举足轻重的力量。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数据,OPEC的综合石油产量(包括凝析气)已占世界总量的44%,石油储量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73%,其中48%来自6个中东成员国。

正是依仗着庞大的石油产量和储量,OPEC很快偏离了它成立之初的初心,以石油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走向了人为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寡头组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它当初成立就是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世界石油的垄断和控制,而现在它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世界上最大石油消费国的美国就吃了不少OPEC的苦头。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利比亚联手进攻以色列,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抗议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10月17日阿联酋宣布对美国禁运并减产12%,其他阿拉伯产油国也纷纷宣布对美国禁运并持续减产;禁运一直持续到1974年3月。在此期间,OPEC日均产量由3078万桶下降至2145万桶,降幅达30%;油价也从2美元/桶上涨至11美元/桶。而当时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其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30%,加上经济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对石油的需求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国内需要进口原油高达1亿多吨,仅此一项美国就多支出70几亿美元。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500万桶/日,造成石油供应严重短缺,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的石油出口量锐减,一度曾完全中断,全球石油产量骤降,油价一度高达42美元/桶。美国人每年进口原油的支出更高达300多亿美元。

但美国人毕竟不是吃素的,吃了几次苦头后,加上从70年代开始美国原油产量逐步下滑,美国政府痛定思痛,着手扩大在国内寻找能源的力度,美国能源部联合石油公司、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开展了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致密气和煤层气)的评价和开采方法研究。这时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George Mitchell,他成立了米切尔能源公司,并自1981年起开始对位于得克萨斯州的巴内特页岩进行钻探,证实此处储存有1800亿以上立方英尺的天然气。1998年米切尔能源公司开始成规模的使用改良后的水力压裂法,1999年,该公司又创造性地采用水平钻探结合水力压裂的方法,最终实现了巴内特页岩气的规模化商业开发。2001年公司被德文能源以31亿美金收购。

到2009年左右,美国的页岩气开采逐渐成熟,页岩气年产量由1999年的22亿方增加到2009年560亿方,并形成了今天主流的页岩开采技术,美国的页岩气产能大爆发,这就是著名的页岩气革命。得益于页岩油气产量增长,2012年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获得全球最高增幅,日产量增加100万桶至890万桶,同比增长13.9%。这意味着,2012年美国石油产量创造了其石油业自从1859年兴起以来最大增幅。美国人终于不用看OPEC的脸色行事了。

由于从2007年底起美国页岩产量的大幅提高,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石油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从2014年下半年起,油价出现了断崖式下落,从上半年高峰时期的140美元/桶降到年底的每桶50美元左右。但是OPEC看起来似乎不慌不忙,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启动限产协议,原来OPEC的事实领袖沙特阿拉伯另有小算盘,它希望借助这次难得的低油价,把美国的页岩产业扼杀在摇篮里,以便今后没有强大的力量能和OPEC叫板(俄罗斯是OPEC外的另一个强大力量,但俄罗斯基本和OPEC的立场和利益一致)。

由于上帝特别的恩赐,沙特等中东国家的原油不仅储量巨大,而且多是油层很厚、埋藏很浅、依靠内部压力就能采出的“自喷井”,这就使得它们的开采成本很低,像沙特、伊朗、利比亚、阿联酋、卡塔尔等国的石油开采成本都在10美元/桶以下,有的更是低至5美元/桶。而美国的页岩气开发,由于多使用了水平井钻井和水力压裂等环节,导致其开采成本普遍在50美元-70美元之间,高于当时的油价每桶50美元左右。沙特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祭出这一阴险的借刀杀人之计。

不过这一次沙特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美国人并没有面对低油价束手待毙,它们通过优化地质勘探技术、降低内部运营成本等手段,硬生生的把每桶的开采成本从50美元左右降低到40美元,而这是从2014年7月份开始以来长达一年多时间里世界石油的支撑价格。

到了2016年底,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油价一直徘徊在50美元左右,OPEC的很多国家包括俄罗斯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尽管它们确实也重创了美国页岩产业(数千家公司倒闭,10多万人被裁掉)。在2016年12月底的维也OPEC会议上,各成员国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就原油限产达成协议,宣布自2017年1月起,OPEC将每月的产油量削减120万桶,总产量控制在3250万桶/日。

这一举措似乎收效不错,截止目前,油价已经成功的站到了70美元/桶左右。但OPEC仍然没有正式宣布停止减产协议。

其实真正让中国和印度走到一起的,还不仅仅是OPEC的限产提价举措,而是沙特等中东国家推行的一项“杀熟”行为 —“亚洲原油溢价”,这带有明显的价格歧视性。中东对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原油出口价格采用了不同的计算公式,理由是按照这三种计价公式计算出的价格可以保证它们的原油在三个市场上都有竞争力,并可确保销路畅通。就在上个月,沙特阿美上调5月向亚洲客户出售的阿拉伯轻质原油官方售价,每桶售价较其阿曼/迪拜基准报价高1.2美元,如果以2017年沙特全年向中国出口的原油5218万吨计算,中国又要多付出4亿多美元。中国石化随即作出回应,宣布5月将把从沙特阿美的原油进口量削减40%。

亚洲原油溢价问题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还包括印度、日本、韩国等进口大户。仅仅中国和印度去年约占全球石油消费的17%,两者分别是去年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未来几年可能达到全球石油消费的50%。双方对于中东这种“杀熟”行为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印双方有走到一起的意愿。两个月前,印度石油部长普拉丹在一次会议上公开呼吁印度和中国石油公司在市场上组建联盟,以拥有更大发言权。6月11日,中国最大石油公司中石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在北京会见了印度炼油公司董事长,双方讨论了深化油气业务合作的问题。而据彭博报道,中国和印度正在考虑联手成立一个“石油买家俱乐部”,增加从美国和俄罗斯等地进口石油,以减少对OPEC原油的依赖以及降低“亚洲原油溢价”。印度政府官员还表示,“现在,两国正努力将石油购买联合起来,以提高与OPEC讨价还价的能力。”“时机是正确的。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繁荣,让我们对OPEC有更多谈判砝码。”据称石油买家联盟最初可能由印度和中国组成,韩国和日本也是亚洲原油的主要买家,稍后也会加入该联盟。

而前不久中美的贸易谈判中,美方还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加大对美国原油的进口力度,中方也表达了为了提高国内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将大幅度从美国购买商品和服务,其中包括美国农产品、石油和清洁能源、高科技产品,这也有利于缓解两国间的贸易逆差,优化两国关系。此外,就原油的品质而言,美国的WTI原油至少不比沙特的轻质原油差。北美原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16年的0.2%飙升至2017年的2%,从2016年的645,703吨增至2017年的765万吨,美国一跃成为中国第14大供应商。在去年的十月份,美国甚至一度进入中国原油供应商前十名。

何况,我们还在加大从邻居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原油进口。俄罗斯2017年全年对中国的整体原油销售量同比上涨13.9%至5980万吨,将沙特阿拉伯从第一名的位置挤下来,已连续第二年保持着“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商”的宝座。而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对俄罗斯原油的牵手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将促使俄罗斯原油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如果沙特真的愚蠢到把中印逼到一起的话,估计也就是OPEC在世界上呼风唤雨的日子即将走到了尽头的时候。更有可能会直接影响沙特阿美的上市市值,沙特王储还指望它能达到2万亿美元的估值呢。

走着瞧,勿谓言之不预也。

— END —

石油人的必备公众号,扫码或长按识别:

发表评论